“金屬沒有喜怒哀樂,但可以折射光”,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機器人秀的這句旁白,在排練花絮結尾點亮。樂聚通研(北京)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樂聚機器人”)創始人冷曉琨喜歡這句話,當天就把它附在朋友圈評論區,配圖是樂聚“誇父”機器人在聚光燈下表演,屏幕上的歌詞定格在“一起向未來”。
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人形機器人無所不在,15家企業近百台機器人活躍在各個角落。迎賓機器人「妮亞」透過情緒辨識演算法與觀眾對話,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「加速進化」)的T1不僅是開幕式舞蹈演員,也是常設展足球賽選手。
高盛預測,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380億美元,這場始於達文西手稿的百年追夢,在大模型、供應鏈、資本的共同催化下,正經歷從實驗室奇觀到量產革命的質變時刻。
量變到質變
以1973年第一台人形機器人Wabot-1算起,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史,是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。快轉到2010年,2010—2020年是實現高難度動作的動態控制期,2020—2025年是AI賦能期,在形似的基礎上,人形機器人因認知等方面的進步,越來越像人,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熱度更是一浪高過一浪。
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,參與機器人秀的廠商為了三分鐘的節目準備了三週。 “導演組給我們請了舞蹈老師,老師做完動作後,我們通過動作捕捉把數據'餵'給'誇父'機器人,通過這種模式教會它跳舞”,樂聚機器人副總裁柯真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。
表演現場,四台「誇父」機器人和後排的T1很給力,招手、伏地挺身、太極……拿出了看家本事。
“重心要很準,團隊不停地調整,調整動作軌跡、調整訓練方式、調整參數,最後一周是集中彩排,讓機器人不停地試”,柯真東透露。
放到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,再拉長時間維度,這種量變到質變很普遍。
在和北京商報記者交流時,加速進化創始人兼董事長程昊舉例,「2024年初,全球所有的人形機器人走一會兒就會摔,到了年底,T1可以做到在踢足球等激烈對抗和衝撞時不摔,即使摔倒也能能做到1—2秒內自主地做到,這是之前的」。
各種酷炫的秀技影片更直觀。
“'生命'在於運動!全球首次鯉魚打挺:宇樹科技G1新鮮出爐的實拍!人形智能體的進化速度日新月異”,宇樹科技官方社交帳號的最新內容以此為題。稍早幾日,宇樹科技公開了G1完成側空翻動作的影片。
加速進化官方帳號則展示“舞技”,“加速T1搭載橋介數物的強化學習訓練的舞蹈”,加速進化介紹。影片中T1可實現單腳交替點地、搖胯、快速轉身、後仰等動作,表演過程中,即使突然被椅子砸中,也不影響舞姿和穩定性。
眾擎科技人形機器人PM01所展示的技能與人形機器人半馬有關。
人類跑步時多個肌肉群會參與,光是下肢肌群就包括股四頭肌、膕繩肌、臀大肌/臀中肌、小腿肌群。
「機器人跑步的難點在於平衡控制、步態轉換和動力學複雜性。和步行相比,跑步需要機器人在'雙支撐'和'單支撐'之間快速轉換,並克服短暫的騰空階段,以確保穩定著陸。同時,為應對不同地面狀況,機器人必須藉助高精度傳感器和控制算法,實時對自身姿勢作出調整”,擎擎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眾開發者研究
PM01會參加4月中旬舉辦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嗎?姚淇元抱拳回應。
如果出貨萬台
20世紀中葉人形機甲在圖紙上呈現時,彼時的作者達·芬奇會否預見過這一天,預見筆下那個由風能和水力驅動,肢體可以自由活動,能坐立、揮舞手臂甚至開口講話的“機器武士”在21世紀20年代實現。
30年前,Marc Raibert創立的波士頓動力時,現智慧機器人研究所AIInstitute的創辦人Marc Raibert或許也不會料到,下單幾台宇樹科技機器人會被賦予不小的意義。
根據國金證券分析師滿在朋、秦亞男、冉婷發布的《人形機器人,從理想走進現實》報告,2024年是全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發布元年,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,到2026年將迎來商業化應用爆發。
「業界通常把幾十台到百台定義為小規模量產,這一階段也是技術驗證、市場檢測以及客戶反饋收集關鍵階段。」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「靈寶CASBOT」)聯合創始人兼COO張淼和團隊認同這個說法,「當產量突破百台時,是當前階段的大規模較量產。
“我們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全球交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,1月是第50台交付、3月初是第100台,客戶分佈在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德國、瑞士、俄羅斯等”,程昊給北京商報記者列舉了一長串國家地區。
2024年11月,樂聚機器人提出“發布即量產”,2025年1月將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車。
「今年(2025年)樂聚預計交付1000—2000台。如果今年能到2000台左右,明年萬台左右的難度就不會很大了”,冷曉琨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。
他同時類比,「一旦人形機器人產量到萬台,基本上就可以對標新能源汽車的2013年,到那時大家的路線就會很清楚,因為人形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都屬於大製造業」。
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商用並不是一蹴可幾的。 「產業層面的隱形門檻,例如供應鏈深度綁定、專利佈局密度以及標準化話語權,這些『暗線能力』決定了技術能否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商用」,張淼總結,外行人關注「機器人能做什麼」,內行人比拼的是「如何以更低成本、更高可靠性實現規模化落地」。
對於量產,冷曉琨從另一個角度給北京商報記者做了解讀,「如果只看小腦和本體,2025年確實是量產元年,因為各家交付的機器人都能運動,能走路、能揮手。但真正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化一定是大腦、小腦、本身三者融合的,也就是具身量,這才是嚴格的產量,這才是嚴格的產值」。
他回憶2022年底2023年初相關部門舉行座談會時,“國內做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只有3、4家,後來工信部揭榜掛帥,現在已經有兩三百家企業了”,冷曉琨用數字佐證行業的巨大進步。
把熱度轉向產業鏈
機器人的研發、製造、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水平的重要標誌,被譽為“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”,人形機器人更是如此。
大模型可以透過打榜證明自己的能力,但“人形機器人或者說具身智能機器人沒有榜單,因為現在行業還在方案的探索階段,遠沒有形成標準共識”,人形機器人行業從業者李卿(化名)告訴北京商報記者。
儘管如此,並未妨礙大批創業型公司在具身智慧賽道誕生。 2024年,具身智慧在資本圈突然爆火,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注意和資金湧入。
這些新玩家們的樣子,也逐漸變得更加“全面”,他們大多帶著經驗、市場嗅覺和資源整合能力。根據不完全統計,2023年至今成立的具身智能公司,創始團隊大多有大廠高管背景,有的來自於小鵬、理想等新勢力車企,有的出自百度、自動駕駛芯片類廠商地平線,曾供職華為、小米、追覓、OPPO等消費硬體類廠商的業務負責人也有。
政策层面,工信部2023年即印发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提出到2025年,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,培育2—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打造2—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,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。到2027年,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,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,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把人形機器人擴大到具身智能概念,2025年2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共同發布的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到2027年,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、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體產品,鏈具基本發展。
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,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於50家,形成量產產品不少於50款,在科研教育、工業商業、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於100項規模化應用,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台,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。
熱度之下,整個產業上下游的關係和話術也在改變。
「現在已經不需要再跟客戶講解什麼是人形機器人,客戶會直接提訴求,我們有怎樣的場景,你的人形機器人能不能幹。」冷曉琨說,「即使實際落地和視頻演示有落差,但國家明確的支持,讓產業鏈保持開放態度,大家都知道人形產業機器人一定會爆發,一定會化。」
程昊更直接,“我們感覺這一波熱度是歷史以來最強的一波,但跟後面大的機會比,現在只是個小小的機會”,他笑著說。